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建设 > 法院文化 > 文化作品
13
2024-11

文学 | 法律人的贡献

信息提供日期 : 2024-11-13 17:00来源 :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
【字体:
2025-11-13

  ■  洪冬宜

  “真正的贡献,只能产生于一种对中国的昔日和现实的真切且真诚的关怀与信任;相信并假定:过去和今天的任何人(包括西方学者)都大致和我们一样具有理性,他们的选择也同样具有语境下的合理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深入的理解和发现现实,加以学术和理论的概括总结:对自己的研究发现抱有一种不断反思,既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随时准备在新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面前放弃自己的结论,接受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和观点。”

  这是苏力教授在其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自序“什么是你的贡献”这一章节中提出的主张。合上书本后,我也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什么是我的贡献?”“什么可以是我作为法律人的贡献?”

  作为一名法学生,自入校门之日起,我们就被教导要始终怀有对法律的敬畏与热爱,要始终保持法律人的理性与良知。我们怀揣着满腔的热情,走出校园这座象牙塔,才发现原来平日书本里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并不能直接套用于错综复杂的司法案件中,单纯依靠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也无法灵活应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复杂案情。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难以实现法律人的理想抱负吗?

  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面对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我们需要大量地阅读判例,以明晰这些概念在司法实务中可能如何被认定和解释;面对法律法规的适用困境,我们需要及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聆听百姓心声,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发挥理论研究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化司法实践引领理论研究的方向,努力向社会拓展司法效能;面对业务能力的不足,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圈,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探索新领域,学会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来解决人民难题,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真正实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法律人的贡献”这个话题看似很宏大,实则时时体现于我们每个人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既需要拥有“出世”的情怀,以法律为信仰,以匡扶正义为己任,保持客观、理性、真实的态度,使法律的正义与现实的公平相印证;也需要秉承“入世”的精神,关怀社会,深入实践,不迷信权威思想,不局限于单一领域,在调研之上、在交流之中、在思考之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意见,落实工作。我想,这或许是我们作为法律人所能作出的小小贡献。

(作者系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助理)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