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建设 > 法院文化 > 文化作品
13
2021-04

文学 | 读书与学习

信息提供日期 : 2021-04-13 13:23来源 : 盐田区人民法院
【字体:
2022-04-13

读书与学习,好大好深的一个题目,即便是为此专叙个三年五载,恐也只是见得个皮毛。既如此,倒不如从为谁学,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开始,以期抛砖引玉,成人之美。

学习、学而时习之,其中的习均是身体力行、着力实践的意思;如今大多数人却误作为温习、复习的意思,只管学,不管习,这却是大大地误解了先人。当然,这其中还有个知行合一的意思。

为谁学,为谁读,为谁习?为己学,为己读,为己习,如是而已!北宋张载曰:学者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为己学”与“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且是相互矛盾的,这只是因为他还不懂得真正的“为己学”的道理罢了。世俗和功利的说法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此一来,倒是小觑了“为己学”的真谛了。辞不达意,书不尽言,真正的为己之学,尚须各人去揣摩体悟。为谁学?为己学,为后世子孙学!如斯而已!

为什么学?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应对和处理这纷繁复杂的世务;为了能做到不拘于形,不役于物,不困于心,如此,足矣!

学什么?学的可就多了!仅先秦时期就号称诸子百家,学得过来吗?我们且不去管这百家诸子,仅就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儒、佛、道而言,任其一家,就足够我们受的了。老庄之道家清净无为、逍遥洒脱,中国化之佛教--禅宗意欲明心见性以出离生死,孔孟之儒家积极入世欲救万民于水火,虽各有其侧重,但对个人而言又殊途同归、百虑一致、万宗归一。

佛、道皆有宗教属性,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是二者在后世的发展和传承中烙下的历史印记,其中龙蛇混杂、泥沙俱下,更有甚者,迎合大众,装神弄鬼,趋向迷信。我们且不说他,单说这儒家。孔子创立了儒学,孟子发展了儒学,荀子乃儒学之集大成者,秦统一六国后,不管有没有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钳制却是不争的事实,后在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又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朝廷也在外儒内法的制度下不断兴衰更替,后战乱频仍,儒学渐趋衰落,佛教逐渐生根壮大似有取代儒学之势,有鉴于此,北宋张载,特别是二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对此进行了发扬光大,直至明朝成为官学,儒学成为了正统的统治思想,程朱儒学在当时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它钳制思想、桎梏人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儒家十六字心诀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简单理解就是:人性既善且恶,阴阳双向,正如万历皇帝所悟人性既阴且阳,有时阳却是阴、阴却是阳,有时阳即是阳、阴即是阴,所以人心是危险的,而天道几不可闻、几不可得,每个人都如走在钢丝上的独行者,必须谨小慎微、慎之又慎,这就需要做到心性精一,即是专一忠诚,诚实的对待他人和自己,返身以诚,最重要的是诚实的对待自己,慎独慎微,公正谨慎的专注于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是初心,永葆赤子之心,也可理解为度,万事不可过分也不可不及。因此,这并不妨碍你率性而为,放浪形骸。

终于轮到传奇圣人王阳明横空出世了,阳明历尽千难万苦,呕心沥血,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尧舜孔孟的正统儒家思想,是为儒学的嫡传正统,因此也列入了儒家圣人之列。知行本一,知也是行;未有不行之知,不行之知只是未知;良知明是非,致知即格物。阳明的核心思想是心学,但又不仅仅是心学,我们要学的也不仅仅是心学,还有他的言行、处事原则与方法……他不仅仅是历史上伟大的儒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散文家……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整个人和思想。阳明的致知即格物与朱熹甚至《大学》里致知在格物的论述完全是相反的,其实现在想来,致知、格物本是同一,跟知行同一是一个意思、一个解释,只是朱熹误解了先圣的意思罢了。

至于禅学,也是偶然接触,其中有些词句会令你恍然大悟,所谓棒喝狂禅是也,但里面确实是泥沙俱下、龙蛇混杂、真假难辨的,而且对诸多和尚或禅师所谓的悟道是半信半疑的。个人认为禅学是一门捷径,所谓的顿悟,但这需要极高的鉴赏、分辨和判断能力,否则,轻则扰乱个人心性误入歧途,重则走火入魔再难回头,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再加上江湖骗子多如牛毛,更需小心在意,总体来说,禅学对于个人认识和理解世界、应对和处理世务还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讲了学什么的问题,至于如何学,我想大致是这样的。不管是什么学,均是讲的如何做人,这就够了,即便是厚黑学、术学也概莫能外。认清自己,学会做人,这就是我们如何学的问题,学会如何认清自己,学会如何做人,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如此而已。万法归一,三教同源,智慧都是相通的,不仅在其顶点,而且在其半腰,甚至在其山脚,都是相通相连的。所以不管你从哪里出发,从何时出发,都能到达智慧的顶峰,从此岁月静好、巧笑嫣然,再没有什么能困住你、迷住你、惑住你,若是如此,岂不甚好?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