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建设 > 法院文化 > 文化作品
18
2020-07

文学 |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信息提供日期 : 2020-07-18 14:36来源 : 盐田区人民法院
【字体:
2021-07-18

一开始我是拒绝看这本书的,因为此书的封面有两个小孩寂寞的背影,并附着这样一句话,“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看到这句话沉重感油然而生,原因无他,就觉得自己年纪和阅历都还不够,应该是读不懂这本书的。但后来还是下定决心看完此书,也是因为一句话,“美景之美,在其忧伤”,这八个大字孤零零的挂在目录前一页的空白页上,空空荡荡但又引人注目,简简单单但又意味深长。

此书的大标题是“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说实话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笔者对这座城市了解不多,在此之前,只知道她与古老而辉煌的奥斯曼帝国有关,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后来在土耳其人取得该城以后,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此书的副标题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很显然是关于伊斯坦布尔的回忆录,此书的帕慕克是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出生于伊斯坦布尔。

全书通过回忆旧时的不同人和事,零零散散地在述说一种情感,读起来朴实无华但又有点晦涩难懂,直到读完一个标题为《呼愁》的章节时,笔者似乎明白了全书的感情基调。该章节开门见山写道,“呼愁”一词,土耳其语的“忧伤”,有一个阿拉伯根源:它出现在《古兰经》时(两次写作“huzn”,三次作“hazen”),词义与当代土耳其词汇并无不同。先知穆罕默德指他妻子哈蒂洁和伯父塔里涌两人过世的那年为“Senetül hüzn”,即“忧伤之年”,证明这词是用来表达心灵深处的失落感。

在全书中,帕慕克不厌其烦地数次用“呼愁”(hüzün)二字描述这座他寄托了万千情感的城市,可以说这两个字喷洒了全书的情感,在书中,帕慕克用了很朴素的文字写了自己喜欢的专栏作家,写了偏远的邻里,还写了自己和哥哥之间的争吵打闹,甚至还写了自己的初恋。正如上文所说的,“呼愁”二字频繁出现,使人感觉到伊斯坦布尔就是一座忧伤的城市,散发出忧伤的气息,让人有种苍白的无力感。

伊斯坦布尔是美丽的,至少在帕慕克心中是世界最美的,他在书中毫无吝啬地宣扬了自己对伊斯坦布尔美丽所带来的幻想,毫无保留地宣泄了自己对伊斯坦布尔美丽所带来的冲动。帕慕克十五岁的时候便开始着迷于画本地风光,尤其是画富有神奇色彩的“伊斯坦布尔风光”,有一段文字让笔者记忆深刻:“这是我进入幻想世界的一种新方法,当我深入这世界最“美”的区域——几乎即将完成画时——突然感到异常狂喜:在我眼前闪闪发亮的景象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我忘了我画的是人人知道、人人喜爱的博斯普鲁斯景色:这奇妙事物是我本身想象力的产物。完成一幅画让我觉得快乐无比,恨不得去摸它,挑出某细节热烈拥抱,甚至放入口中咬它、吃它。假使这个幻想受到阻挠,假使我并未完全沉湎于画中,假使(越来越常发生)第一个世界闯入,破坏了我的儿童游戏,我便产生一股手淫的冲动。”不得不说,帕慕克对于伊斯坦布尔的感情是深厚的,是毫无保留的,也是露骨的。

美景之美,在于能让人狂喜,在于能让人幻想,然而美丽的幻想也是忧伤的。因为当帕慕克经过伊斯坦布尔贫困城区的时候,他这样撕裂地叫道:“殊难相信,这些死寂的城墙后头存在着活生生的城市,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这条路更严峻、更忧伤、路长三里多,一端是废墟,另一端是墓地”。“美景之美,在其忧伤”这又是多么矛盾的说法,但细想之后似乎也有道理,很赞同帕慕克在此书《初恋》章节中所写到的,多年后,我自问为什么走这些路、搭这些船的时候我们不曾牵手,是因为不是为了让别人感受我们的爱,而是为了掩藏我们的爱。快乐的情侣当众牵手,想让每个人看见他们的快乐,然而,尽管我愿意承认我们是快乐的情侣,却怕让自己显得肤浅。帕慕克晦涩地告诉我们,拥有便是失去的开始,心中美好的事物,自己小心收藏用心体会,这样不是更好吗?

另外,此书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述伊斯坦布尔的辉煌,反而帕慕克用了很平实的文字描述了自己以前再正常不过的日常了,用内心丰富的诗词,意味深长的哀歌来唱给自己的童年,唱给自己的伊斯坦布尔。如果在一座有着深厚历史,辉煌一时的城市中成长,但随着其余城市的崛起和扩张,你所住的城市被遗忘时,能理解那种被逐渐遗忘的感觉,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帕慕克不厌其烦地描述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点滴,用极为日常的生活语句反复描摩他的城市和当时自己的感受。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种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土耳其社会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巨大裂痕,将伊斯坦布尔从传说、图片、游记里拯救出来,让其鲜活地在读者面前呼吸。帕慕克并没有对这种裂变般的遗忘做任何批判,而是用他的“呼愁”表达了无数伊斯坦布尔人共同的感伤,反而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深沉动人的力量。帕慕克生于1952年,那时候二战已经结束,奥斯曼土尔其帝国早已经寿终正寝,处于迷茫期的土尔其最终选择向欧洲国家靠拢。而这一方向的选择,就让伊斯坦布尔在以惊人的速度遗忘了过去拥有的一切,而同时伊斯坦布尔辉煌的历史也如蚕食般被人们所遗忘,那些辉煌的宫殿,神秘的僧侣,古老的别墅,以及在过往数世纪里难得一见出色的艺术作品也不再受到关注了。

全书充满了强烈的忧伤之情,犹如一首悠长而迷人的挽歌,帕慕克独自一人吟唱给他心中已经消失掉了的伊斯坦布尔。

“美景之美,在其忧伤”,是那种当城市的忧伤渗入我,而我的忧伤亦渗入它时,开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就像这座城市,我是个行尸走肉,苟延残喘的混蛋,走在使自己想起下流与失败的街头巷尾。所谓忧伤,就是不爱自己和自己的城市,更可悲的还在于早已物是人非,没有城市可以去爱了。

责任编辑:赵鹏飞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