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除法定节假日)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8:00
看见,为不能看见的;听见,为不能听见的;所有的想象都源于另一种可能。
记得当初是因为“看见”这个书名而对这本书感兴趣,很好奇,作者为什么以“看见”为名;很好奇,她看见什么;很好奇,她看的角度和方法是什么。我一直以为,柴静,会是个很秀气文艺的女生,但是她很好地诠释了“名不符其实”。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封面那个在采访时令黄发垂髫都怡然自乐的柴静,让我眼前一亮,瞬间觉得她很接地气,因为能让老人和小孩在摄像机面前仍然保持轻松放心实属不易。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各种繁重的头衔奖项,总觉得她就像站在风里孑然一身的侠女,眉间透着一丝丝坚毅与敏锐。
整本书分为二十章,每一章都是深入人心的片段,零而不散,隐约中有一条线将其串联起来,回答了为什么看,看什么,怎么看这三个问题,不着痕迹地……在序言中,当柴静被问到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她说关心新闻中的人。人,作为新闻中的主角,却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被无知与偏见所遮蔽,被模式化。关注新闻中的人,才能回归新闻的本质,而不至于在无意识之中迷失自我……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评价柴静:如果说早期的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2003年,柴静报道了一系列重头新闻事件,这些事件让她震惊,也让她感觉到了生命中很多东西。比如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非典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的恐惧,能笑的时候,尚有一丝希望可以慰藉,人性使然。又比如一起少年连续服毒事件中,当中有几个人居然还是小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柴静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对话。是的,柴静知道了孩子连续服毒的原因,因为她关注了事件中的人,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看到事件的表面轻易将此事看作邪教什么的,她就像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一双洞明一切的眼睛。这是为什么看,看什么。为的是不在感动自己或是别人的涕泪交加中失去事实的真相,看的是拨去无意识的不安、蒙昧的盲目之后的本质。
“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是一种经验,使得早期的柴静褪去理想主义的稚气,以道德理想审视一切的戾气,不追求精确逻辑的惰性。在农村征地、村委会候选人贿选等刚性采访时,她成长了,能清楚地给自己定位,去充分理解、呈现而非追求一个答案。在采访吸毒卖淫女、被羁押二十八年的人或是同性恋、家暴中杀夫的女犯人抑或是流浪少年犯罪调查等,她所表现的便是“寻常”,如同事所评价的“你就是平时说话”,这是一个回归理性,回归生命本真自然的过程,这是在摸滚带爬的历练之下,尝尽世间冷暖之后的蜕变。钱刚跟她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是的,只有当你有足够的经验、见识以及由此升华的智慧、胆识、直觉时,你才能够作出最准确的判断。
有人说她做的节目脱离了大众,仅仅关注社会边缘的人和事物。然而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做主角的资格,把一些注意力转移到“被社会抛弃的人和事物”并不过分,反而让人觉得她很真实,很有力量,很有看法,有血有肉,没有哗众取宠。她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自己想要什么,如在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一改惯例,从采访自己家所在的小区居民入手……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她只是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件,她知道,这些是她想要“看见”的。
其实,法律与新闻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欲望,新闻需要欲望去追寻事件的始末,用求知的眼光去发现或隐藏或抑制的真实,而法律则需要用法去解决纠纷、用法去还原真相、用法去平复人们心中的不安与骚动。“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习近平说过: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和检验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满意的标准是什么?答案是不一的。“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人性的弱点即容易屈服,容易附庸依赖,司法深受舆论的影响而难以独立,从而伤害了法律人纯粹的法感情。世界上并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是一种惰性使然,懒得区分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身为法律人就应该跳出事件看事件,用客观全面的角度看问题,一件事情都有多个方面,例如进来哈尔滨越狱的高玉伦,他的行为导致一个狱警的牺牲,固然可恨,但是他的成功越狱也表明监狱管理的不当,再者他越狱之后是为了和母亲过一个中秋节并予十五万赡养费……
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缩影,是一种人性的代表,它的产生都是一个深层问题的折射,不急不躁,不盲从,不冲动,关注事件中的人,就会“看见”事件的真相、人性的本真。